故事情节,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偶合。
故事梗概:本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一间英国高校里的悲伤故事。
文中围绕一项突出的发明所带来的利益冲突,众生纷纷亮相。受害人在大难和不公面前,所显现的不凡应对,生动地诠释了他对善良,对博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一)
在我国,无论从先辈,师长的口中,还是从周遭环境、社会媒体里,出现频率最高,以致老幼耳熟能详的一句说法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日常生活及戏剧小说中,那个“报”字好生了得:只有善人天佑了,恶人天谴了,正义得到了伸张,民心才得以大快。
就这样“因果报应”理念自幼就牢牢地植入国人的脑海里,成了人们亙古不变的人生铁律。
看起来,这世上,无论多么善良的人,他心中记挂的终归是那个“报” 字。
即对自己善行的回报,和对他人作恶的报应。
但是,这一理念,在我认识了亨利先生,耳濡目染了他如何应对人生危机,如何对待命运的不公时,受到过一次致命的挑战,毋庸讳言,我的灵魂也受到了一次极大的震撼。
故事还得从1986年的平安夜谈起。
这年的圣诞节带着我如磬的乡思乡愁,又来到了我的身边。因有去年的教训,我不敢贸然外出,呆在办公室里暗自琢磨着如何消度这个漫长的假日。
此时,我周围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一反常态,个个心事重重,连彼此的圣诞祝福也都讲得十分敷衍。
不一会儿,隔壁办公室的一位中国同学跑过来,附在我的耳边。
悄悄地告诉了我一则怵人的消息:前几天,围绕着一项发明专利,他的指导老师——以热心、善良著称的亨利博士和布朗教授发生了一场不愉快的争执。
教授光火了,在昨夜圣诞派地上,故意借题发挥,扬言要炒几名教职员工过节。
就这样,他一句话就把系里节日的喜庆气氛驱赶得无影无踪了。
教员们人人自危,为自己,也为亨利博士的前途揪心。
(二)
亨利博士是我们“液压中心”资历最深的老教师之一。约50开外。他身材修长,慈眉善目,花白的鬓角卷发,直漫过了他清癯的脸颊。
同那个自命不凡、矫揉做作的布朗教授不同,他处处与人为善,谦恭和蔼。治学也刻苦严谨,锲而不舍。在液压界久负盛名。无奈生不逢时,屈居于布朗教授足下,如明珠投暗,一直忧郁不得其志。
原来,在英国各高校中,采用的是保守的“教授终身负责制”即在每个系里,不论多么“人才荟萃,将星如云”都只能设一个教授,他就是当然的系主任或中心主任,任职到退休为止。
布朗教授担任巴斯“液压中心”的行政领导多年,整天沉溺于行政管理的繁文縟节之中,渐渐知识老化。对液压科学的许多新领域,往往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肤浅认识之中。
但他掌握了本单位几十号教职员工的生杀予夺之权,单位里一切开支(包括人员工资)全由他一支笔来审批。全系教师的科研成果,也都要由他署名申报。
所得的专利归学校所有,所得的奖赏,也由他与该项目的主管按9:1的比例来分成,他得的是大头。
即便是对海外硕、博研究生的培养也是一样,导师的衔头非他莫属,其他具体指导便由各资深讲师来实施。由于英国文化委员会是按研究生人头数将指导津贴直接拨入导师名下的。
所以,尽管他平素极少和研究生们有什么瓜葛,但是,上头来的津贴,他照收不误,受之无愧
(三)
祸起萧墙的是一种检测仪器。这是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由亨利博士发明的“压差式液压污染度检测仪”。在八十年代中叶,这是液压界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
长期以来,在航空航天、海洋运输、冶金采矿等行业里,一直存在一个隐形杀手。无端地,一些关键设备往往因液压零件的突然失效而酿成机毁人亡,起火爆炸等突发性灾难。
起先,人们只凭主观臆测,归因为材料的冶金缺陷(如成分不良,热处理硬度不足等等)。
直到七十年代后期,人们才发现这全都是液压管路中混有极微细的固体污染颗粒引起的。
如同在液压油中掺入了研磨砂一样,随着油在管路里的循环往复。
它们磨损油缸活塞、控制阀芯等,磨下的铁屑形成新的污染物,引起污染的恶性循环。
使磨损速度以几何级数增加,造成元件卡死,设备失效,进而酿成弥天大祸。
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要控制这一祸害的发生,关键是要有科学而简便的污染度检测仪表。
亨利博士的这一发明,适逢其时。这在西方工业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世界各地精明的制造商纷至沓来,争相开出天价,旨图获得独家专利转让权。
眼看一个专业大发展的时机就要到来了,也自恃与布朗有几十年的合作交情,他曾谨慎地向布朗提出了8:2的分红方案,以弥补因这几年从事该科研而在财务上造成的巨大亏空。
没想到,却遭到了布朗的断然拒绝。
教授正言警告他,别用自己的些小成就来挑战学校的规章和他本人的权威。
可惜,撒克逊祖先没有给善良的亨利博士留下“功高震主”一类的教诫。他也没有料到自己在液压领域里日益高涨的威望,早已使布朗教授妒火中烧。
此举,正好给触及了他的痛处,留给他以发泄的口实。
教授越想越气,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部门的节日派地致辞时,放出了那颗黑色信号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