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菜,时髦称“干越菜”尽管没有国内一些菜系,如:粤菜、川菜、鲁菜等久享盛誉,名震中外;
但,许许多多农家小吃,还是很富特色的。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可以拿出来与那些“菜中名流”一比高下。
且不论干越菜中高档的“三大鱼盘”(注一),也不提其中档菜,如:螺蛳潽山粉,藠头炒蚌肉等,信手拈来一个低档产品——“蒸jìng菜”,便足可令他人口角流涎。
“蒸菜”可能是家乡最为大众化的一款便菜。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未吃过它的余干人。也没有一个家乡主妇,哪怕是拙妇不工于此术。
它花式繁多,常见的有:芋头蒸菜,萝卜丝蒸菜,菜叶蒸菜,南瓜蒸菜等等。
做工也很简单,以蒸菜中的上品,时下最为常见的青菜、芋头为例:家庭主妇们先在锅底加水,铺上带布的蒸笼罩(方言称“笼箱格里”)再将刮皮、洗净、切片的芋头平铺于其上。
讲究的,还要在芋头上铺上一层经米粉缠制过的五花肉。合盖,用猛火蒸熟后,夹出米粉肉,撤去蒸笼盖,用锅铲将芋头和着蒸出的猪油一起捣烂(方言称“塌烂”)
并趁热倒入米粉和事先剁碎的青菜叶,加入适量的食盐和五香粉等佐料,搅拌均匀。
施以文火,以焖熟其中的菜叶和米粉。这一过程,家乡称作“搭蒸菜”。
这一工艺的关键是烹制时,要在锅中反复“搭”制,据说,搭得弥久,口感愈磁。
经过一番精心打理,不一会儿,一钵蒸汽缭绕,香味扑鼻的“蒸菜”就上桌了。
一家大小,你呼我唤,赶紧趁热执筷夹食。
那又绵又糯“啰声下”入喉的口感;那清香可口,“吞不来舌兜”的滋味,和着那温馨甚而炽热的家庭氛围,让你感觉到的:不仅是痛快淋漓的口中之 “爽”,分明是植入内心的合家和谐之“福”。
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饥馑岁月里,它带给我们的却是一阵阵揪心的苦涩。
记得我们姊妹几个,饥肠辘辘中,常爱坐在坐(火)桶(注二)上,津津乐道这道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菜蔬。有感于孩子们的热望,有时父母咬了咬牙下厨,倾力打造了一小碗。
可上桌后,久久没人下筷子。
一家人你推我让,眼红鼻酸。那情那景,令人刻骨铭心,至今思之犹桶。……
我相信,和我们一样,围绕着它,家家户户都会有自己的人文掌故。故所以,每个旅外游子,对它都会产生一种未名的、魂牵梦萦的情感。
文磊:作于上海浦东
注一:“三大鱼盘”即“鳜鱼煮白薯” ,“鲶鱼煮芋头”,“黄丫头炒腌菜”。
注二:坐桶,也称火桶,烘桶,是旧时家乡烤火、取暖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