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以其简洁,组合灵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而使国人大受裨益。
据说,使用汉字的人对信息传递的大脑反应速度,要比使用字母文字(如:英、法文)快20倍。
因此,它一直被认作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国人未名的骄傲。
但是,如同我们多难的民族其他文明元素一样,它也备受折腾。自2000年前秦始皇铁定“书同文”以来,汉字除却字体的变化外,也经历了好几次重大的词义、用法变革。
最彻底的一次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热血青年”几乎一举把统治了华夏几千年的“之、乎、者、也”赶出了文坛,还应时地创新了许多科技、文化术语及“她,他”等实用、急用汉字。
由于汉字渊源于象形图画,笔画复杂是它的硬伤。
所以,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务院就组织了一帮文人,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着手汉文字的简化和改革这一旷世之举。并于1955年颁布了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
对一直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汉字,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
这次改革的特点,不仅仅囿于汉字笔画的简化,更归倂、淘汰了810组,共1,053个异体字。孰不料,这一淘汰和归併,就打破了简体字和繁体字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为后人由简转繁留下了麻烦。
自此而后,人们对汉字简化似乎成瘾,接连颁布了好几次“方案”,尤以文革期间为甚。
记得那时“方案”颁布之后,连我们这些高校毕业的文化人都无所适从,举笔之余,不知路在何方。
对自己的笔端,已失去了自信。普遍存在一种“被文盲”的感觉。
于是,在报刊杂志上错别字满天飞。果真似乎到了所谓的“汉字山寨化”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国务院下大力气,逐渐规范了汉字简化方案,使这一文化乱象得到了根本的遏制。
经过1986年和1988年两次调整,不仅废除了许多简化得近乎荒唐的简体字,也恢复使用了26个曾被淘汰的异体字,使淘汰的异体字减少为1,027个。
毋庸讳言,汉字的简化,无疑是华夏文化的的一次大革命,大进步。它大大地简化了人们对汉字书写识别的难度。使当今的幼儿启蒙远比他们的祖父、曾祖父辈要幸运的多。
孰不料,近年来,随着港澳的回归,对台和海外文化交流的常态化,繁体字返潮渐成时髦。
这本不是一件坏事,用不着大惊小怪。
但恕我直言,这对我们那些缺乏“繁体字”历炼,没有经历过“文字改革”阵痛的年轻朋友,可不是一件易事。弄得不好,错字、别字一大堆。让人反胃不说,还让自己的形象受损,很不上算。
这点,我们老年网人体会格外深切。
看见网上出现的差错文字,就如看见自己的孩子带着脸上的墨污上街一样,不指出,不动手除去,心里总是老大的不快。就如犯了“自由主义”一样,心怀不安甚或内疚。
记得前些时候,网上曾出现过“干”字的“幹”、“亁”之争,近日的“只” “隻(个数)”和 “衹(仅有)”,“脏”字的 “髒(不干净)”、“臓(内脏)”的混用;都曾使我坐立不安。
想说些什么,又怕伤害了年轻朋友的自尊心。保持缄默,又久久地过意不去。
久思之下,今天我还是想实话实说:请朋友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如受外部条件限制,又当别论)还是慎用繁体字。要么,熟记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颁布的《现代汉字通用字表》及《异体字整理字表》。
以免陷入错别字的泥潭之中,让自己无端地受损。
当然,对我自己和我们老年网友而言,则需牢记网站是一个自由论坛,网友发帖,就如品茗闲聊一般,随心尽意,大可不必太过认真,更用不着咬文嚼字,逐句斟酌。
完稿于上海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