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哪里有大型佛像(江西萍乡有什么寺庙) | 余干网-最新平台送体验金

2022年5月17日08:15:23江西资讯8232字阅读27分26秒

萍乡哪里有大型佛像,江西萍乡有什么寺庙

内容导航:
  • 西出长安曾有这样一个璀璨佛国
  •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 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是什么
  • 佛教里的八大金刚八大菩萨是哪些人
  • 一、西出长安曾有这样一个璀璨佛国

    丨不争奇,但斗艳丨

    ▲ 甘肃平凉云崖寺石窟7号窟北壁左侧。
    温润慈悲,静谧安详,举手投足间尽是似水的悲悯,将庄严与柔美融合得恰到好处,你敢说不美?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 风物君语 -

    断臂的维纳斯美吗?

    美!

    我们有更美的

    ▲ 甘肃平凉南石窟寺。
    撒入窟内的光和红色的砂土给了流光溢彩另一种诠释,是自然赋予了佛别样的魅力?还是佛选择在这里不动声色地妆点自己?嗯,这是个问题。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 网红脸?佛说:no!no!no!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 来呀!进来看呀!(云崖寺石窟)摄影/朱锐

    来!自佛教传入中国早期便开始建造,其意义不亚于敦煌的平凉石窟群,了解一下。

    佛来之时,其道有三

    甘肃平凉,佛教文化“东进西渐”的“桥头堡”,途经境内的秦汉古道、丝绸之路、北魏古道架通了东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想知道这个“桥头堡,的更多信息吗?请戳↓↓↓中国有多少非著名城市像她一样,低调但超级有料!

    作为曾经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和佛教从西域入中原“东进”过程中的沿路必经城市,平凉成为最早得闻佛法的地区之一。

    ▲ 甘肃平凉大云寺。
    泾川的寺院群曾连续三次出土佛舍利,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图/视觉中国

    巧的是,平凉在佛教汉化后的“西渐”反流中,同样发挥了渗透输出的功能。

    秦汉古道由河西走廊沿腾格里沙漠南缘进入景泰、靖远、会宁到达平凉境内的静宁、庄浪,后翻越陇山经过崆峒、华亭出平凉境,再经陇县、千阳、宝鸡、武功,沿渭河东行至长安。

    ▲ 甘肃平凉崆峒山。
    摄影/酱子

    这条道路在平凉境内沿线分布的佛教石窟有庄浪红崖寺石窟等16处石窟群,以及华亭的石拱寺等4处石窟群。

    丝绸之路在西汉开通以后,大量的商旅往来穿梭,由于人畜饮水等水源补给方面的实际需要,泾河贯通于全境的平凉成为长安至凉州之间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并逐渐发展成为关陇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 在泾河沿线,曾有大量商旅往来穿梭。
    图/冯木波

    这条道路在平凉境内沿线分布有:以泾川的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罗汉洞石窟为代表的数量多达600余个的“百里石窟长廊”。

    北魏古道从大同出发,经鄂尔多斯、陕北、庆阳到达平凉。

    ▲ 甘肃平凉云崖寺石窟。
    摄影/朱锐

    该线是云冈石窟佛教艺术向西传入陇东的主干道,泾川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和庄浪云崖寺石窟的造像风格正是受到来自这条线路上的文化影响应运而凿。

    这儿,藏着佛的记忆

    佛初来中国,只交到了贵族朋友,对他有了解的仅限于统治阶层。

    ▲ 云崖寺石窟4号龛北周一佛二菩萨石造像。
    摄影/朱锐

    南北朝时,由于统治阶层的需要和提倡,佛和民间的距离才得以拉近,一时间集中涌现出大量石窟。

    ▲ 云崖寺石窟全景。
    摄影/朱锐

    而平凉境内的三处石窟群,则承载着东西方佛教文化传播的记忆。

    泾川丨百里石窟长廊

    西起泾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之间,在泾河两岸及其山沟中的石质沙岩上开凿着众多佛教石窟群,因分布长度累计约100余里,故称“百里石窟长廊”。

    据2000年普查,全县现存窟龛600多个。

    ▲ 王母宫石窟。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约公元494年—500年,泾州刺史抱嶷主持开凿了化政寺石窟(王母宫石窟),此为平凉乃至陇东地区有明确纪年记载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与云冈第六窟中心塔柱式形制相似,因早期造像较多,也称千佛洞。

    永平二年(509),泾州沙门刘慧汪聚众暴动,北魏派悍将奚康生平叛,其间多有杀戮。

    ▲ 南石窟寺里神色安详的佛像。
    摄影/冯木波

    为了安定民心,消除罪孽,奚康生于次年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南、北石窟寺(北石窟寺在今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

    ▲ 南石窟寺。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而南石窟寺作为国内少见的以七佛为主题的造像窟,竟因杀戮和罪孽而起,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华亭丨窟龛造像所余不多

    华亭境内有石拱寺石窟、红山石窟、佛爷崖石窟和建沟石佛群,其中石拱寺始建于北魏晚期(386—534),现仅存14个窟龛和249余身造像。

    ▲ 图为石拱寺石窟。
    图/中国甘肃网-兰州晨报

    佛爷崖石窟、红山石窟现存17窟,内无雕像,专家断定其开凿于唐代。
    建沟石佛群遗留造像10余尊,目前分别收藏于石拱寺文管所及县博物馆保存。

    ▲ 烟火与岁月在华亭石窟中留下的痕迹。
    图/佛信网

    虽然饱经岁月的洗礼,但这些佛像仍然熠熠闪光。
    有的静坐安详,有的目光慈悲,有的衣袂飘飘,有的拈花而笑……

    庄浪丨八大石窟群之乡

    庄浪境内共有16处石窟,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唐、宋、元、明至清诸代,形成了今天的八大寺群,即云崖寺、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朝阳寺、金瓦寺和佛沟寺。

    另有木匠崖、三教洞、殿湾、店峡、陈家洞、石窑河滩、红崖湾等多处石窟群。

    ▲ 红崖寺石窟外景。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朱林寺石窟共有5窟,造像6尊,这些造像具有鲜明的宋、元时期特征。

    ▲ 红崖寺窟群共有窟龛10个,现存泥塑像50尊,且有佛教窟改造为道教洞的印痕。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而西寺、佛沟寺、乔阳寺、金瓦寺石窟的开凿同样跨越了北魏晚期至宋、明时期,规模不大,鲜有造像,或系损毁。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石窟,现有洞窟9座,在河床北岸有5.5米高北魏摩崖造像三尊,唐代残塔一座。

    空窟无佛?心有佛光

    作为周秦汉唐的心脏、关中的上游,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对平凉的经略,这直接影响着平凉佛教石窟及造像艺术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规模。

    ▲ 云崖寺石窟群分布在云崖主峰,创建于北魏、西魏、北周之际,现存窟龛16个,造像73尊,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的影响较大。
    摄影/朱锐

    清丽秀美,生动传神的泾川石窟造像艺术以主流审美为表现特征,大量僧房窟则以北朝形制为主要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支撑起平凉石窟群的独特魅力。

    ▲ 甘肃平凉罗汉洞内遗存的宋代壁画,色彩依旧清晰可见。
    摄影/朱锐

    平凉石窟群近以千计,然而有造像的石窟不足百处,更多的石窟则为空窟。

    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些空窟当作“废窟”,其实不然,这些空窟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 远看罗汉洞。
    摄影/朱锐

    古印度在未曾出现佛陀造像时,僧人开凿出一种石窟——支提窟。
    窟为覆斗形,窟中心有一石塔柱连接上下,塔柱上刻经文及表法图形,代表佛陀。

    ▲ 绽放在石窟壁崖深处的七彩极乐世界。
    摄影/冯木波

    僧人修行是一边环石柱绕行,一边诵经观想。
    这种古老形制的石窟同样出现在泾川凤凰沟石窟。

    造像产生之前,僧人以苦修为主,并不塑像以供。
    这些空窟作用为禅窟、僧寮窟,形制多样,有高十余米犹如广厦者,有窟窟相连,绵延数百米者,有开凿竖井攀缘到悬崖洞窟的。

    ▲ 需要借助梯子才能进入的罗汉洞石窟。
    摄影/冯木波

    僧侣远去,徒留空窟,向我们展示着佛教传入平凉年代之久远。

    从北魏至宋代,平凉境内一直建有地方一级政权,是军事屯御要地、商贸中转重地和佛教发展的核心区。

    ▲ 静谧安详的诸佛。
    摄影/冯木波

    北魏永平二年(509),泾州沙门刘慧汪领导大规模的僧侣起义,参与人数达到1.7万人,足见当时该区域僧侣人数之众。

    东来传法的印度僧侣走完几万里之后,在平凉境内休整斋戒,随即进入长安。

    ▲ 王母宫石窟壁上整齐排列的佛像。
    图/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摄影/赵广田

    西去取经的中原僧侣离开长安抵达平凉后,则在这里休憩调养,然后踏上翻越陇山、西出阳关的万里征程。

    ▲ 布满字迹的罗汉洞。
    摄影/朱锐

    数量众多的当地僧侣、东进西出的僧侣聚集到平凉后,多在洞窟栖身。
    这些洞窟或为自然生成后期改造,或为人工开凿容身即可,也有信徒集资开凿大窟,从而形成这一规模。

    ▲ 依壁而凿的罗汉洞石窟。
    摄影/冯木波

    空窟真实地折射出佛法传入平凉的悠久历史和古代平凉的佛教发展之盛,堪称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见证和历史“活化石”。

    也许这些带有残缺的佛像并不符合你对“高颜值”的认知,但佛的美,在骨不在皮。

    每一个石窟背后,都藏着千百年前不远万里在山崖上一个挨一个凿窟修行的僧侣们的虔诚与汗水。

    这些人,或为寻求解答内心困惑、或寄希望于借此改变他人或自己,他们来到心中所想之地探索与经历,苦也好,悟也罢,参禅也好,无果也罢。

    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然够美。

    ▲ 云崖寺石窟。
    摄影/朱锐

    看着这些执着之人留在这片土地的艺术痕迹

    你在想些什么?

    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哲思?

    文丨魏海峰

    编辑丨章鱼

    图编丨袁千禧

    —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看看 —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南阳|山东|义乌|贵安|建水|安康|南昌|湛江

    物产美食

    糯米饭|春笋|湖南米粉|蕨菜|青团|菌子|红膏呛蟹

    匠人手艺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作者”,获取相关信息

    投稿邮箱:editor@

    |工 作 机 会|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相关信息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在地道风物的工作机会

    二、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
    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最新白菜网送体验金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三、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是什么

    答: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是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处的蒙山南麓的西山大佛。这座佛像凿于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佛高约63米,比四川乐山大佛略低,但是比乐山大佛早162年。西山大佛是开化寺的遗物,在历史上具有显赫的地位。公元662年,唐高宗和武则天曾瞻仰佛像,并为佛像披袈裟。元朝末年,开元寺遭到严重破坏,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将佛像掩埋起来。

    四、佛教里的八大金刚八大菩萨是哪些人

    八大菩萨古佛再来!佛佛相印!一佛出世,万佛朝宗,千佛拥护!八大菩萨如影随行,形影不离!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诸天神佛菩萨都是童子命!简单说虽职权不同但是属于同事关系的
    都是因有缘众生而存在的 八大金刚是说的金刚经里面提出的所奉请的八大金刚吗奉请 青除灾金刚 奉请 辟毒 金刚奉请 黄随求金刚 奉请 白净水金刚奉请 赤声火金刚
    奉请 定持灾金刚奉请 紫贤 金刚 奉请 大神 金刚 之首的是青除灾金刚八大菩萨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藏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地藏菩萨。
    八大金刚包括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9月2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2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
    江西资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9月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治愈出院1例(鹰潭市1例,在贵溪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430例,累计出院病例1425例...
    江西资讯

    2022年8月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2022年8月1日0-24时, 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2例,均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97例,累计出院病例1395例。截至...
    江西资讯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疫情最新消息

    江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022年7月31日0-24时,江西省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报告;新增治愈出院1例,在南昌市。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31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