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哪里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江西九江有一例冠状病毒感染者
内容导航:
一、新型冠状病毒重点疫区在哪里
新型冠状病毒重点疫区在湖北武汉市。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武汉病毒性肺炎病例而被发现,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冠状病毒是一个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感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较严重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人感染了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许多症状是可以处理的,因此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此外,对感染者的辅助护理可能非常有效。
做好自我保护包括:保持基本的手部和呼吸道卫生,坚持安全饮食习惯,并尽可能避免与任何表现出有呼吸道疾病症状。
二、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 牙周疾病与全身系统疾病
做中国最值得信赖口腔科普
助力您寻找靠谱的口腔医生
大量证据表明,牙周健康是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基石,牙周病与多种全身系统性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8年爱牙日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牙周病与各种全身疾病的关系,呼吁口腔医师和患者对牙周予以足够的重
牙周病与心脑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症,其常见并发症——冠状动脉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是发达国家常见的死亡病因。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感染引起的炎症与动脉硬化症、冠心病、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增高有关。
牙周炎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增加其发病风险。
许多试验和研究证实,牙周病原菌可以导致动脉硬化,并且在冠状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和血栓中被检测出来。
亦有研究指出,对同时患有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牙周炎患者进行牙周治疗,有助于降低其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对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亦有影响。
冠心病患者的牙周病发病率较高,病变程度也较严重。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诱发因素。
高血压患者在牙周治疗过程中有出血较多的风险,同时其服用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药物会引起部分牙周病患者的牙龈异常增生,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的牙周治疗应当更加谨慎,应在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且平稳的基础上进行牙周疾病治疗,并酌情更换非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降压药。
牙周病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多因素共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ⅱ型多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现在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5~6亿,其中印度和中国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未来糖尿病患病人数增加最多的国家。
一方面,ⅱ型糖尿病与牙周炎的的发生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着密切关系,被视为糖尿病的第6并发症。
另一方面,牙周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炎性反应,更易导致胰岛素抵抗。
因此,牙周炎的存在能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而高血糖也会增加机体对牙周致病菌感染的易感性。
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牙周治疗,应遵循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多次、短时、基础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
牙周病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
牙周感染可导致妊娠并发症的学说始于20世纪90年代,offenbacher等提出妊娠妇女的牙周炎可作为体内的细菌来源,局部大量分泌的炎性因子可随血液循环进入孕妇的胎儿胎盘单位,引起妊娠并发症。
他们以母性豚鼠作为诱导性牙周炎模型,发现牙周炎可致胎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
孕期牙周炎中的牙周致病菌可激发宿主免疫反应,并在新生儿体内存在牙周病原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福氏赛杆菌的免疫球蛋白igm,还会增加胎儿生长不良、妊娠性高血压、子痫和新生儿死亡的危险。
对患牙周炎的妊娠或备孕妇女进行包括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的牙周基础治疗以减少早产的危险具有重要意义。
牙周病与肥胖
众所周知,吸烟对牙周炎和高血压均有影响,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促使微循环障碍,使血压升高,同时微循环障碍又可导致或加重牙周炎的发生。
而肥胖是仅次于吸烟的牙周炎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同时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除高血压外,肥胖还是多种慢性疾病,包括ⅱ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到2015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将达15亿,如何健康且有效地控制体重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近来的研究还表明,肥胖与口腔疾病,尤其是牙周病的发病呈现高度相关性。
肥胖患者体内堆积的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包括tnf-α、il-6、crp和瘦素等,可以直接介导牙周损害。
该研究还发现:肥胖者患牙周炎时,附着丧失量更大,并且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牙周炎患病率升高。
al-zahrani等通过数据分析证实,通过规律性锻炼以保持正常体重(bmi为18.5~24.9
kg/m2),并按照科学推荐饮食者,发生牙周炎的可能性较之不进行锻炼的肥胖者会降低40%左右。
牙周病与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
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大约有600多万老年痴呆症患者。
它的病因和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而外周感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牙周炎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的外周感染,与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等有关,能够在宿主中表现出局部和全身感染。
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中的tnf-α和抗牙周细菌的抗体数量较正常人偏高,牙周炎可能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
牙周病与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多因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而引起的全身性骨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
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是由绝经后雌激素减少所致,属于中老年女性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病变。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牙周炎与骨质疏松相关,尤其与绝经期妇女的关系更紧密,系统性骨质疏松造成的普遍性骨丧失可加速牙槽骨吸收。
多项研究已表明,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诺昔芬、经典补肾方剂左归丸等药物对更年期骨质疏松合并牙周炎患者有一定疗效,在控制骨质疏松症状的同时,也改善了牙周炎症状。
牙周病与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起始部位,因此,口腔内的细菌极易侵犯呼吸及消化系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均与慢性牙周炎密切相关。
口腔微生物,尤其是牙周袋内的厌氧菌可能增加了消化、呼吸系统器官感染的风险
本文来源于网络;最新白菜网送体验金的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最新平台送体验金,本平台会及时做出处理。
口腔科普网
正式向广大口腔医生约稿啦!!!
不管是新闻线索还是原创文章,
只要贴合我们的主题,内容新颖有趣,
我们都照单全收!优质投稿还有惊喜礼物送给你!
投稿传送门:@
10万牙医最喜欢看的推荐您:
口腔科普网
10万牙医关注的平台,
? 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 本公众号现对外寻求合作
(微信号dentalcom)
公益科普、口腔知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阅读更多资讯
分享到朋友圈
文末留言吐槽
三、如何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蛛丝马迹
答:其实,再“狡猾”的病毒,都会露出自己的“马脚”。湖北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武汉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郑昕说,只要仔细观察、悉心辨别,并不难寻蛛丝马迹。任何病毒感染性疾病,早期都会有病毒血症的表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常见早期表现为:畏寒、发热、咽痛、乏力、肌痛,有些患者表现为胸闷、憋气、干咳,少量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不过,也有部分患者并没有出现发热或仅为低热。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您就得警惕了。当然,有这些症状也不排除其他病原感染,尤其是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的冬春季节。病毒感染机体后的转归,取决于病毒复制的能力和机体免疫力之间的较量。早期发现症状并采取有效措施,将病毒复制压制在萌芽状态,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将有效改善病毒感染后的结局。目前,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通常是已经出现较重症状,有的甚至错失控制病毒血症的最佳时机。
四、埃博拉魔鬼卷土从来科学家用尽22年想找出它的隐藏寄主
有一部95年的老片《极度恐慌》,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
片子讲了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让人手足无措的恐怖病毒。
看的时候年纪很小,但当年在影院那股脊背发凉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这部片里病毒的原型,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埃博拉。
埃博拉这个病毒,因为2014年的西非大爆发让世人皆知,当时最严重的时候,欧洲和美国都出现了个别案例。
而这个病毒,早在1976年就在人群中爆发过。
76年到79年,在苏丹和刚果大规模爆发了3次,死亡453人。
然后突然消失了,或者,也可以说它躲起来了。
94年突然在加蓬出现。
到97年在加蓬、刚果地区爆发了3次,死亡321人。
然后又沉寂了下来。
00~05年再次出现在乌干达和刚果,共爆发了4次,死亡458人。
之后在12年乌干达小规模出现一次,死亡16人后,时间就跳到了世人皆知的14年。
2014年,埃博拉病毒突然在西非大爆发。
很快,死亡人数就超过了以往历史的总和。
并且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埃博拉病毒通过飞机,第一次出现在了非洲以外的地方——美国。
当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也各自发现1名感染者时,
埃博拉病毒引起了一场全球的恐慌。
截至2016年,这次空前的大爆发共造成1万多人死亡。
当2016年4月,这波疫情的最后一个病人——西非一名两岁的男孩,从治疗机构走出来的时候,
似乎出现了某种宁静的希望。
这个笼罩在非洲上空的阴霾,似乎已经褪去,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进行庆祝了。
然而,全球研究病毒的专家们都知道,
这并不代表病毒消失了。
今年,世卫组织已经确认,它再一次悄悄出现在了刚果。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
现代医学不断进步,为什么一个病毒可以存在这么多年?
找不到办法可以像对天花病毒一样从根本上绝灭它?
在它远离人群,看起来平安无事的时候,它究竟躲在哪了?
这是因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人和动物间共通传播。
然而,在人类身上,埃博拉病毒发病太迅速,几乎在感染上后没多久就会迅速恶化,导致人死亡。
作为一种传染力极强的病毒,在人类上这样的迅速致死性,反而遏制了它的传播。
历史上,每一次人类范围中的埃博拉病毒爆发,最终都得到了彻底控制。
受感染的人群要么被治愈,要么死去。
每一次,都看似在人类身上根除了埃博拉病毒....
然而,它却依然卷土从来...
这也就意味着,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中有一个隐藏的寄主,病毒可以温和的待在这个寄主身上,而不导致病症... 让病毒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潜伏着。
然而同时,病毒却又在某个时间点上,它从黑暗中跳出,传染到人类身上,又导致一次埃博拉疫情的爆发....
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又卷土重来。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当它消失在人类视野中的时候,究竟躲去了哪里?
如果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能够预测下一次它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就能够把我们最好的医疗资源都投放在那里,
也可以教人们如何预防,如何在第一时间就医,
把病毒的伤害降到最低。
于是,自从埃博拉病毒第一次出现以后,人类就踏上了寻找病毒自然界中隐藏宿主的征程。
目前能够确认的是,埃博拉病毒是由动物传播到人身上。
而每次爆发都发生在非洲地区...
所以迄今为止,专家们的搜索都集中在非洲的森林地区,
这些地方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宿主。
1996年,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寻找宿主的试验。
研究人员把活体的埃博拉病毒注入到24种植物和19种动物中,包括鸽子,蟑螂,蜥蜴以及其他的小型哺乳动物...
科学家发现,只有蝙蝠在感染了埃博拉病毒至少12天后,病毒能依然保持活力,却又不发病 -- 没有一只受感染的蝙蝠死掉。
而实验中的其它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
于是专家们初步的结论,认为普通蝙蝠就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然而,这样的实验只是代表着蝙蝠可以感染埃博拉病毒而不发病,如果没有在自然界里找到实际被感染埃博拉的病毒的蝙蝠,没有实际的证据,谁也不敢百分百肯定。
2005年,科学家又进行了一次类似的实验。
有研究人员前前后后,对非洲中部1000多种小型脊椎动物进行了测试。
最后发现,有三种果蝠在感染了埃博拉病毒后,能好好活着,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的症状。
看起来似乎和埃博拉能够共存。
并且这种果蝠,正是当地的人们会猎捕来食用的。
看起来,果蝠似乎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当时有一篇摘要和这篇论文一起出现,摘要的标题简单而醒目:
“预防埃博拉:不要吃果蝠。
”
然而,正当人们觉得打赢了一次战役,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
却也有人持不同态度....
柏林robert koch研究所的fabian leendertz,有了新的发现。
当2014年埃博拉病毒大爆发的时候,
专家们为了寻找宿主,一直在追溯第一个出现感染症状的人类。
最终,科学家找到是一名几内亚的两岁男孩。
然后专家们回顾了这个男孩在感染埃博拉病毒前的行踪,
确认最后可能造成感染的,是他躲在家附近一棵空心的可乐树里玩过。
而这棵树,是一种吃昆虫的安哥拉犬吻蝠的栖息地。
所以fabian leendertz认为,
埃博拉真正的宿主,不一定是吃水果的果蝠,也有可能是吃昆虫为生的,在这棵树里栖息的这种蝙蝠。
然而,这个男孩最终在2013年死去。
当科学家们最终找到这棵树时,
发现那棵树已经被当地人烧掉....
线索又断了....
几场研究下来,看似蝙蝠的嫌疑最大。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并不同意这个结论。
美国病毒学家jens kuhn认为,蝙蝠的生活圈,和人类的生活圈实在太接近了! 如果蝙蝠是宿主,埃博拉不早就应该传遍全世界了吗?
所以,或许蝙蝠只是个中间宿主?
也就是说,很可能只是蝙蝠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从隐藏宿主的身上感染了埃博拉,然后又进一步感染了人类...
如果蝙蝠只是中间宿主,那又是什么把病毒传播到了蝙蝠身上?
jens kuhn经过对蝙蝠生活习惯,及栖息地环境的研究,
最后将原因锁在了一种小动物身上——虱子或跳蚤。
他认为,应该是虱子或跳蚤首先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当它们找到蝙蝠的巢穴,再将病毒传染给了蝙蝠。
所以,埃博拉病毒真正的宿主,其实有可能是虱子或跳蚤!
到这里为止,专家们研究的方法基本都是在动物身上做实验。
而这个方法,研究了四十多年,却依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于是,空间流行病学家david pigott,
用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试图找到埃博拉病毒真正的隐藏之地。
如果我们找不到特定的动物,我们为何不分析一下每一次病毒爆发发源处周边的环境,看看当地的情况,水源,附近的植物,周边经常出现的动物,当地的气候...
总之把当地的各种自然生态特征全部总结起来,看看各个发源地间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不就可以更方便的寻找宿主么?
david pigott建立了一个埃博拉的生态地图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他把自然生态特征和目前已经发生过埃博拉疫情的状况结合,
通过计算,可以找出埃博拉病毒最有可能躲藏的地方。
然而,奇怪的是,在pigott的地图模型中,
蝙蝠并不是促成埃博拉病毒出现的最强线索。
埃博拉病毒理论上的藏身之地,
不是蝙蝠,不是猴子,也不是其它动物,
最后的计算结果,关联性最大的一个因素,是当地的植被...
他发现,这些病毒爆发的发源地里,周边植物的类型有一种特定的模式...
找到了这样的模式,就有助于判断下一波病毒爆发的地方....
然而,尽管pigott的地图模型,能够推断出埃博拉病毒藏身于森林,
但这个模型有一个缺陷——它没有加入人与人传播的因素。
忽略了埃博拉病毒同样也可以藏身于人体。
埃博拉病毒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存能力。
科学家发现,
那些曾经感染埃博拉病毒,最后幸存下来的男人,有超过一半的人,在恢复健康后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
他们的精液中都还能检测出埃博拉病毒。
一名幸存者在恢复健康后565天,精液中仍能检测出埃博拉病毒。
我们根本不确定人类能携带病毒多久,以及这些病毒能保持活性多久。
现在医生在非洲能做的,也只能是建议那些感染病毒后康复的人群,都不要有无保护的性行为.. 直到连续2次精液检测里都检测不到埃博拉病毒为止。
不然都有可能把病毒传播给对方...
埃博拉病毒寄生于人体的可能性,意味着它或许会在没有森林的地方重新出现。
也意味着我们必须继续在混乱的数据中抽丝剥茧,了解它如何在野外和城市中躲藏和移动,
埃博拉这个顽强的恶魔,来势汹汹却行踪诡秘。
如今,埃博拉病毒又一次在刚果卷土从来...
科学家们也开始正式使用埃博拉疫苗对抗埃博拉...
可以坚信,这一次的爆发,埃博拉还是会被人类制服....
但在非洲森林里的某个角落,
某一种动物,
某一种植物,
甚至某一种菌类上,
可能依旧隐藏着埃博拉病毒,
等待的什么时候被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释放出来,
危害人类......
专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它真正的藏身之处。
但这趟征途的终点,依然还很遥远。
ref:
网页链接
网页链接
--------------------------------------
wanderlustnic:特别自豪14年ebola的病人我们学校医学院给治好的
天天9岁:也许它只是想夺回地球吧
阿什么南什么刻:所以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注意卫生,不乱吃野味,不胡乱去野外作死吧。
douyzen:推荐看《血疫-埃博拉》这本书,书里对埃博拉讲述的很详细。
看了就大概明白埃博拉是个多恐怖的病毒了
鸡翅吃么:只是单纯的觉得蝙蝠好可怕,倒吊着露着两个眼睛,那个翅膀只有皮包着骨头
饭团ziyan:看过一篇向研究人员致敬的文章,详细描写了这种病毒感染者发病时的状态,心理阴影,忘都忘不掉,太可怕了……
…………………………
事儿君有品,
专为大家准备英国的各种值得推荐的好产品~
英国直邮,包邮包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