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上真实可靠的赚钱软件2021一码一肖100%准确,网上最靠谱的赚钱方法
内容导航:
一、36氪首发 以运筹算法为竞争力,「派迩」面向国内外市场提供航空智能软件产品
作者 | 王耐
编辑 | 石亚琼(邮箱:syq@)
**
航空软件行业素来被运筹算法业内称为商业应用纬度最高的领域,市场量级不小,进入壁垒很高,玩家数量不多。从容量上看,疫情前2019年全球有45亿航空出行人次,1%的gdp花在航空产品上,总共花费8760 亿美元;中国有亿美元的市场容量,2019年有6.768亿人次出行,占全球市场的15%,航空产品总额1542.71亿美元。
其中,航空业it投资约600亿美元。除去硬件、分销等erp类系统,航空运行与航空收益管理类的软件投资总额约为150亿美元。参考2019年的数据,全球航空公司it投资约占其收入的5%,相比全球平均值,中国航司的投入仅占其收入的1.2%,投入偏低。
目前航空技术无论是飞机制造,还是智能化、营销、数字化的最新平台送体验金的解决方案商大多来自欧美厂商。但亚洲的文化、业务模式、规则、需求往往不同于欧美。时差、地域和语言上等方面的差别也造成了服务体验上的落差。国内航司核心业务系统各模块多年沿用海外产品,不少产品的功能并未随国内航空业务的发展做有效迭代。
正是看到了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匹配,在全球最大航空软件公司sabre总部工作多年的单晓韵选择回国创业,打造新的航空软件品牌。单晓韵曾是sabre大中华区的创办人和董事总经理,深谙国内的市场需求。在采访中派迩创始人单晓韵提到,国内民航规模增速大,之前很多学习外国的规则和模式已经无法和国内情势完全适配,海外高端的产品价格高昂,但在落地价值上又有限。这不仅为国产厂商的突围提供了机遇,也为航司领域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敞开了市场。
派迩
海外航司本土适应性不足,为国产替代带来市场机遇
派迩,总部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从2015年起,以运筹学和航空工程化算法为底层技术,专注于场景资源优化,目前公司主要产品为航空业的空勤、地勤和运价管理三大产品模块,涉及航空运行效率和航空收益优化两大领域,未来会向更多应用场景拓展。
空勤和地勤同属航空运行领域,侧重于“降本”。随着航空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攀升,通过数智化手段来提升管理效率成为当务之急。目前行业里的头部玩家多集中在欧美国家,比如美国的sabre、jeppesen,欧洲的lufthansa systems、sita等。
空勤管理系统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需要尽可能地提升空勤资源的利用率和公平性,并优化降低各种飞行资源相关的支出。而且随着航空公司的规模扩大,决策难度呈指数级增长。引入运筹学模型,通过优化算法,可帮助航空公司实现昂贵空勤资源的效率、效益最大化。目前派迩的空勤产品已涉及十多个模块,形成完整的产品线,并获得国内外多家航司的认可。
空勤
地勤管理系统涉及航站和航班保障,细分包括飞机路由、行李车辆调度、hcc监装,升降机/传送带/客梯调度、摆渡车、污水车、机上清洁、值机柜台、要客服务、休息室和登机口等资源的排班派遣,需要针对不同场景的人员、设备、车辆进行调配和优化,对多资源,多场景的协同优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此领域,派迩于2021年签下了国外某大型机场的地勤资源优化管理项目订单,替代了其沿用多年的国外大品牌商的产品,国产软件逐步打开出海大门。
地勤
航空运价属于收益管理范畴,侧重于“增收和开源”,对于运价管理,涉及到原始数据采集、价格分析与制定、价格审批与发布等,细分到运价结构、产品结构、运价梯度、促销、竞争价格、查询分析等模块。在此领域,国外厂商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比如pros、amadeus、sabre,sita等公司,本土适应的问题同样存在。采访中派迩谈到的案例,三大航之一的一家航司于2017年引入的了某家国外公司的收益管理产品,接近2000万的前期建设费,以及每年2000万的订阅费。目前这领域有很强的国产替代需求。
航空运价
派迩自主创新研发的运价管理系统,在2021年与国内某中型航司成功签下运价管理项目订单,在该领域的国产产品破垄断趋势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21年,派迩也与欧洲最大的航空软件商汉莎系统公司完成了产品整合,成为其历史上第一家在产品模块整合上引入的非欧盟成员最新白菜网送体验金的的合作伙伴。
派迩目前已经积累了国内外近30家航空客户,和多家头部航空企业都有合作,国内客户包括中航信、国航、南航、东航、川航、深航、中货航、顺丰航空、京东航空、华夏航空等品牌。大陆之外的客户包括香港机场、台湾长荣、亚航、澜湄航空、印尼航空等品牌。这其中同时包括了项目服务和产品输出。
在降本增效上,据派迩提供的数据:某航司空勤产品实施后,排班耗时降低95%,劳动生产率提10%-15%,执行力的标准任务提高了50%,员工满意度提高70%,公平性提升10%,利用率提升5%-13%。疫情期间产品经过优化迭代,飞行小时提升超过16%,隔离天数、次数、均衡性提升了11%,过夜成本显著降低。采访中,单晓韵尤其强调了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她提到,未来的从业人员会更加关注是否被公平、有尊严地对待,在公平性方面应该去做更多的工作,这也会相应带来更多的隐形价值。
由于公司产品化转型的完成,收入模式也由原来的项目制收费逐步转型为订阅化流量收费模式,这种模式国外客户多年来普遍接受与认可,国内客户的接受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派迩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过硬、适应力强、高效落地
在算法运筹引擎上的技术积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算法技术运用到具体场景和产品中的能力,这种工程化的精准落地关系到算法的适用效果。单晓韵在采访中还补充到,场景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只有以产品化、工程化为核心,算法作为一个工具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化目标。
单晓韵提到国外产品在国内水土不服的问题,主要在于无法快速察觉场景的快速变化。东西方管理思维的差异导致了国外产品适应不良。国内环境变化大,业务需要灵活变通。单晓韵评价国外厂商在设计产品之初,会把管理优化、用户体验、产品拓展等方方面面考虑进去,这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借鉴的。但面对国内复杂多变的环境,还需要能灵活迭代、随时优化。只有深入理解场景的多面性、把握场景的时效性,才能让产品背后的算法技术真正精准落地。派迩的独特性在于巧妙地融合了中西方的优势。
聊到派迩的竞争优势在哪儿,单晓韵提到两个重点,一是知己知彼。单晓韵曾在sabre总部工作多年,2006年又回国搭建了sabre的大中华区团队,其对国外厂商的了解足够充分,同时整个派迩团队不少核心成员都有在sabre工作多年,也有成员在其他国际大品牌商从业多年,曾服务了全球六大洲50多家客户,积累了大量项目和产品经验。第二个竞争优势在于对客户及时准确地洞察和响应。国外厂商功能更新周期长,地理和时差的距离导致客户体验差,这些问题派迩都可以很好地应对解决。公司一线的业务人员服务于国内客户时,能够对产品的应用有更细节地把握,让算法能更快地针对场景变动做出调试和优化。只有经过不断地沟通、交流、碰撞,才能做出被市场和客户认可,易用的产品。
派迩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客户的需求和模式,团队已能很好地适应,形成了灵活可配置的产品力。比如派迩空勤产品的实施周期大概是国外一线厂商的1/2,甚至1/3,这也是派迩能与德国汉莎系统完成产品整合的重要原因。产品的快速适应能力和高效落地能力为派迩撬动原先旧格局提供了支点。
无论在算法研发还是在产品工程化建设上,人才都是关键因素。派迩目前有50多人的产品研发团队,包括2名“521计划创新人才”,8名相关领域博士。核心成员相关行业经验均在十几二十年以上。目前国内航空软件领域从外资公司出来坚持做产品的顶尖人才大多聚集在派迩,且已经凝聚了超过5年,在航空运筹算法和产品开发和运营上经验丰富。
派迩未来的产品优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空勤、地勤、运价收益等主力产品的迭代,二是航司未来新零售场景的搭建,三是从航空向其他行业场景的拓展。
主力产品的升级迭代是一家好的软件公司长期发展的必然要素。派迩从2021年起,产品订阅化收费的模式将产品的进化升级和收入来源做了有效挂钩。
二是航司新零售的趋势。多年来航司一直处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票价发布被垄断,无法对航空产品和其定价有足够的创新,一部分利润被分销商瓜分,客户流量又被ota(机/酒/车/旅预定app)掌控。层层分销、多层分流最终的结果是最上游b端(航司)挣钱少了,最下游c端(用户)体验差了。
对此单晓韵提到,思维的转变是关键。订票只是开始,航空也不只是点到点的位移。从订票之后,整个的旅程都应该被视作一种体验。这是航司需要去关注的,而且航司本身也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派迩就是要做好运价引擎和产品赋能,提升航司的直销比例和用户体验,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去中间化,提高利润。
三是从航空向制造业、服务业的拓展。说起行业的拓展优势,单晓韵表示,航空资源优化作为企业服务领域最高纬度的应用场景之一,其规则的多样,求解的复杂、安全性,时效性的高要求,以及对各类人员和设备的协同优化,很多技术、理念和模式都可被借鉴到其他相对低纬度的应用领域。以制造业为例,航空的资源排班和派遣优化与工人排班、订单排产等有不少共通点。对于算法专家来讲,多场景、多维度的经验会提高场景适应和优化能力,有时甚至会出现高低纬度内容和理念的互补。跨行业、跨产品接触不同场景,对算法的更新和产品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公司已开发出一款离散制造业生产过程场景管理的saas产品。
小派生产机器人
二、手机上下载赚钱可靠的软件
问:真正只需下载就能赚钱的推荐一下
答:那是不可能有的,就是有,也只是一天只能赚一两块钱的,根本不合算。如果真有,而且还能赚大钱,那大家还需要打工吗,只有骗子才会告诉你有,而且让你交了钱就消失了。
三、手机上面那些免费赚钱的软件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答:还有,拼多多走路,也是假的,几块钱几毛钱提不了,一定要十块才可以提现,好不容易攒了十块,又规定时间,每天六点才可以提现,每次到六点提现的时候名额又满了,天天都如此
四、36氪专访小满科技:做跨境b2b已经9年,想用更长期的视角来观察这个赛道
如果说2021年有一个赛道是让所有投资人和创业者痴狂的,那一定是“跨境”。自己做电商也好,做电商的服务商也好,投电商或者投电商服务商也好,不论是什么角色,总之,一定要参与到这个赛道。
仅在to b赛道,2021年就诞生了数十个单轮超过亿元的融资事件。在深圳,这个跨境的圣都,每一个咖啡馆里都坐满了投资人和创业者。
然而,一场亚马逊封号搅乱了跨境赛道的发展脚步。转型、转赛道成为了大家的话题。
同样在深圳,还有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公司,他们给外贸企业提供crm工具。成立早,过了缺钱的融资阶段;服务并不会大起大落的to b贸易,也使得他们足够冷静地度过了行业的热闹期,并留下了一些思考。
这次,36氪采访了小满科技创始人&ceo文博亮,他想用更长期的视角,告诉我们他对跨境创业、数字化、中国外贸的看法。
谈跨境的变化
36氪:你们感受到的跨境的变化有哪些?
文博亮:跨境看起来很火,其实内部商家挺煎熬的。
疫情之后,商家的增速非常快,淘金者一窝蜂涌进来。今年下半年亚马逊开始封了很多店家的号,大商家直接被冲击,小的商家恐慌,还有一些想进来还没进来的人就犹豫不决。
伴随着跨境火热的,还有“疯狂的柜子”,出货的成本高了很多,疫情前一个柜子就2万块钱人民币,现在是2万美金。不仅如此,现在还是市场定价的状态,谁的利润高谁就出价高, 那么对于利润没那么高的商品卖家来说,货就出不出去。
柜子稍微好一点之后,货又出不来,因为工厂端限电限产量。
最后还有一件事发生,就是很多钱投进来,不管是投平台,还是投商家,还是投服务商。
所有事情叠加在一起,才会有这么多人关注。
从我的角度来说,因为小满科技成立于2013年,更长的时间让我们有更全局的视角。
36氪:你们对于市场的热烈程度有没有直观的感受?
文博亮:很多人没有区分好跨境贸易和跨境电商等的概念。
跨境贸易其实就是以前的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做商品或者服务的交易。跨境贸易里面有两种形态, b to b和b to c,这两种形态的划分跟交易的对象有关系,对方如果是 c端的消费者,就是b to c,如果对方是企业,那就是b to b。
所以跨境电商其实就是跨境贸易里面的b to c,b to c加b to b加起来是是国际贸易、跨境贸易,跨境电商是跨境贸易的组成部分。整体来看,跨境贸易在快速发展。
金融危机之前,整个跨境贸易增长快速,金融危机之后就增长缓慢。现在跨境贸易又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跨境电商作为一个分支,现在是百分之几十的增长,在整体增长里会更活跃、更突出;b to b相对来说是比较持续、稳定的状态。
to c是阶段性增长,其增长趋势与外部环境有强相关性。最早的爆发是在2008~2010年,当时海外的流量大家能够高效做转化,所有了第一波发展。那时因此发展快速的企业有兰亭集势、dx等,他们也都被收购或者上市了。
后来ebay、wish也出来了,然后行业沉寂了一段时间,到了2014~2015年又有了一波发展,起因是亚马逊开始由自营的转向做第三方平台,所以在中国大量招商。流量平台、电商平台搭建起来,会带来行业的发展。
36氪:我们所去做的 b to b贸易,其实更像是静水流深的生意?
文博亮:没有to c那么敏感。你这样理解,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国家的供应链是有溢出的,按理说对to b和to c都有利好,只是to c会直接得到反馈。同时话to c如果有新的流量平台、电商平台加持,叠加效应会更明显。
36氪:亚马逊封号对to b的贸易有什么影响吗?
文博亮:大的跨境贸易里的结构不一样,亚马逊封号会促进结构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亚马逊、多平台、独立站,其实这是三种策略。
其实对卖家来说,就从亚马逊一个平台,发展成多平台,再加独立站。从b to c变成b to b加b to c同时发展。
to b不要盲目的去做to c,to c不要盲目去做to b,一个是做流通,一个是做零售,核心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最核心的还是生产制造,所以跨境贸易会趋向更合理的结构。
谈跨境投资
36氪:上半年,关于跨境电商的服务商形成了一股投资浪潮,以erp、物流管理为代表。现在为止 erp的阵风已经过去了,围绕跨境电商提供服务的的火热已经过去了。您觉得比下一个阶段投资人有没有可能把目光投向b to b贸易的服务商?
文博亮:在跨境赛道有三个类型的投资标的,平台、品牌,第三个才是服务商。
平台是什么?传统的平台有亚马逊、ebay、速卖通。现在我觉得shein也是一个平台,因为买卖双方可以在其网站上进行交易。平台就有很多人想投,但是平台确实少。
其次,品牌也是很好的投资标的,比如安克创新,在国内国外都有,线上线下都有,在facebook、沃尔玛、家乐福都有。也就是说,渗入的价值链条越深,其价值越大。
第三个才是服务商。最近火的那波saas工具里面,一些商家也不是新的,比如马帮。
而to c背靠电商平台,其价值通过跟相对确定的电商平台交互体现的,如果能够保持标准化的发展,to c的电商之间共性更多。
但to b共性则没有那么强,有很多个性化功能,同时链条也更长,周期也比较长。如果只是找几个共性,那就只能提供小工具,而小工具的悖论就是,渗透起来会比较难。这个特性决定了一批服务商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客户完全愿意采购的产品。
36氪:一个投资人跟我讲,他投跨境电商erp,而不投贸易服务商,因为跨境电商整个市场条件比较成熟,当淘金者足够多时,卖铲子才有意义。而to b的跨境贸易,整个市场比较小,所以相关服务商,就不会有特别多机会。您怎么看待这个看法?
文博亮:各自视角的问题。
数字化在不同产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金融、科技、电商就是数字化的“一环”,数字化程度高。二环就是制造业相关的,三环可能是农业、矿业之类的。所以电商天然就拥抱数字化。这是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就是,不同行业它花在数字化的钱,与营收的占比是不一样的。一环公司会可能会花营收的1~2%去做数字化,二环的公司可能投入1~2‰,这时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我们做贸易可能算是1.5环。
所以比较市场大小,第一就是看这些这个产业的产值是多大,再看数字化的投入的比例是多少,就能算出市场空间有多大。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短期内机会不一样,但是对整产业的价值来说,我觉得反而是等量的。
36氪:您觉得还有什么方向还会有机会?
文博亮:产业上下游,包括最核心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往上游的营销,向下游的订单履约订单交付,都有机会。
36氪:最近跨境营销似乎的确很热。
文博亮:我们刚才讲的是数字化,企业都会投钱去做数字化。如果是营销,可能老板愿意花的钱就更多了,但是花的钱跟赚的钱,他其实不是强相关的。
一个商家,花10万块去做营销,可能9万块钱是给送给谷歌了,1万块才是给了厂商。而且厂商提供的不止软件,还有服务,所以营销服务商看起来收了10万块,但可能只赚了几千块,但如果是纯软件的话,收2万块可能赚1万多块。
36氪:但是对于独立站卖家来说,他们必须要用营销工具。有人觉得同时做独立站 营销的厂商更有发展前景。
文博亮:不管是营销厂商去做独立站,还是独立站厂商去做营销,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选品类。选品类才是卖家最重要的事,不是每个品类都适合独立站。
卖家如果要在独立站卖货,首单是不赚的,第二单第三单才能赚到。或者说10个人给你下第一单,有8个人下第二单才可以赚钱。但是你在平台上,是卖一单赚一单的钱。
谈心态的变化
36氪:今年业务情况如何?有哪些新品推出?
文博亮:今年客户数涨了很多,需求也随之暴增,从客户需求维度,还是做了很多新的功能特性;如果是说产品颗粒度的话,2022年初我们会发布一个新品。
小满现在做的 crm,是这些跨境商家最核心的需求之一,现在就往上往下,包括前端的营销获客,后端的订单履约,订单交付。
业务的发展最直观的数据体现是,19-20-21我们实现了客户数和营收双增长,并且都是翻倍的增长,这两个指标同时翻倍增长,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行业发展趋势。
36氪:经历了很多行业的变化、波折、兴盛和停滞,您觉得您心态上有变化吗?
文博亮:因为经历了这些,所以我们的视角不会是短期视角,会更长期、更深入、更全面去看技术对行业的影响、行业本身的发展,我们也会因此有更长期的布局和准备。这样的心态或者打法,会更匹配接下来行业发展的节奏。
小的变化一直有,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14、15年的时候,亚马逊在中国大量招商,中间平稳发展,到了20年初疫情带来变化,但今年下半年可能又变得没那么好。
to c就是会因为大的流量平台或者交易平台出现,导致波动,而to b其实还是跟整个的中国制造业出口强相关。中国的制造业,未来肯定还是会在全球的制造业里面占据决定性位置,我们也要更主动去做调整,从出口低附加值的东西变成出口技术价值高的商品。
我们的生产力是越来越高的,物质也是越来越丰富的。中国会持续给全球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另外,数字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数字化在生产过程中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也会助推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小满服务跨境贸易b to b的行业,不会起伏那么大,但是会处在一个稳定上升的周期。
36氪:你们从业者这么多年,有没有给新成立的跨境服务商的一些劝诫。
文博亮:看清楚这个行业很重要。
有的服务商,你都不认识10个卖家,那你是无法看到真正的机会的。大面上的机会基本上没有了,大家都看到了。做得早的人随便拉一个队伍,可能就已经做了七七八八了。
但如果你想深入做下去,我觉得其实还有很多机会,毕竟整个数字化还在早期阶段。我觉得机会集中在这几类人手里:
第一类就是卖家出来做服务商,比如马帮、赛盒,他们自己是卖家,做了一个工具,能够更理解卖家的需求。
第二类就是做产品或者做技术的人,他不懂行业,但是如果认识足够多卖家,能够搞清楚行业需求,他们也有很强的竞争力。
第三类,在大的卖家里面去做 it的人,比如积加的ceo是安克创新出来的,他们会有两方面的背景。
这几类人都有各自的特点,第一类第二类都有更高的门槛,他们需要拉到合适的团队。